民事欺诈和刑事欺诈存在以下6大区别:
1. 行为目的不同
● 民事欺诈:主要目的是通过欺骗手段,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,从而与自己进行民事行为,如签订合同,以获取经济利益。例如,商家在销售商品时,对商品的某些非关键性能进行夸大宣传,诱导消费者购买,以提高自己的销售额和利润。
● 刑事欺诈:目的通常是非法占有他人财物或财产性利益,具有明显的非法占有目的。例如,诈骗分子以虚构事实的方式,骗得被害人将大量钱财转账给自己,而后将钱财挥霍一空。
2. 法律后果不同
● 民事欺诈:一般引发的是民事法律后果,通常表现为合同的撤销或变更,欺诈方需承担民事赔偿责任,如返还财产、赔偿损失等。例如,在因民事欺诈而订立的买卖合同中,如果被欺诈方发现欺诈事实,可以向法院请求撤销合同,欺诈方需返还已收受的货款,并可能要赔偿对方因此遭受的损失,如为签订合同支出的合理费用等。
● 刑事欺诈:会引发刑事法律后果,行为人要承担刑事责任,可能面临有期徒刑、拘役、管制、罚金等刑罚。例如,根据诈骗金额和情节的严重程度,诈骗者可能被判处不同刑期的有期徒刑,同时还可能被处以罚金,没收违法所得等。
3. 行为性质不同
● 民事欺诈:本质上是一种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民事违法行为,在民事活动中,当事人应秉持诚实、善意的原则进行交易,民事欺诈行为破坏了这种正常的交易秩序。
● 刑事欺诈:是犯罪行为,严重侵犯了公私财物所有权或其他财产权益,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的治安秩序和经济秩序,社会危害性更大。
4. 构成要件不同
● 民事欺诈:在民法上,一般只需具备欺诈行为、欺诈故意、被欺诈人因欺诈而陷入错误认识、被欺诈人基于错误认识作出意思表示这几个要件。例如,商家故意告知消费者虚假的商品保质期,消费者基于此错误信息购买了商品,商家的行为就可能构成民事欺诈。
● 刑事欺诈:除了要有欺诈行为和故意之外,还特别强调非法占有目的,并且在很多情况下,对于诈骗的数额有一定的要求。如诈骗罪,根据相关司法解释,诈骗公私财物价值达到一定金额才构成犯罪,而且不同地区对于立案追诉的金额标准可能有所不同。
5. 欺诈程度不同
● 民事欺诈:往往是局部的、相对轻微的欺骗行为,一般不影响合同等民事行为的主要内容和实质履行。例如,在房屋买卖合同中,卖方隐瞒了房屋曾有过小范围漏水但已修复的事实,虽然存在欺骗,但房屋的主体结构、产权等关键信息是真实的,基本不影响买方对房屋的正常使用和合同的实质履行。
● 刑事欺诈:通常是全面的、根本性的欺骗,会使被害人完全陷入错误认识,从而处分自己的财产。例如,犯罪分子虚构工程项目,让被害人相信并投入大量资金,而实际上这个工程项目完全不存在,被害人的财产处分完全基于错误的虚构事实。
6. 救济途径不同
● 民事欺诈:被欺诈方主要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寻求救济,向法院提起撤销合同、返还财产、赔偿损失等民事诉讼请求。例如,企业之间因一方的民事欺诈行为发生合同纠纷后,受损企业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,要求对方承担民事责任。
● 刑事欺诈:一般需要通过刑事诉讼程序来解决,由公安机关立案侦查,检察院提起公诉,法院进行审判。例如,个人遭遇电信诈骗后,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,公安机关经过侦查收集证据,检察院根据侦查结果决定是否提起公诉,最终由法院对犯罪分子定罪量刑。